欢迎进入同心县委组织部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先进典型 > 正文
抗旱救灾暖人心 脱贫致富有希望
2010-10-08 21:17:00    来源:同心党建网   作者:    【打印本页】    字体: [][ ][ ]
2010-10-08 21:17:00

  ——记全区优秀党务工作者马正才同志

  马正才,男,回族,原同心县羊路乡人,1946年4月出生,1972年7月参加工作,1990年至1998年担任原羊路乡党委书记,1995年被评为“全区优秀党务工作者”。

  羊路乡地处同心县干旱贫困带上,1991年时逢旱魔肆虐的季节,马正才受命挑起羊路乡党委书记的重担。这个乡下辖13个村,人口12320人,自然条件落后,长期以来靠天吃饭,群众天天盼雨,年年抗旱,为温饱问题而苦苦挣扎,年人均收入不超过250元,生产条件极其脆弱。上任伊始,马正才带领干部跑村串户,恨不得把救灾粮款一分钱、一斤粮掰成几半分。

  多年工作的经验,使马正才认识到干事业得需一支好队伍。首先从抓党委班子自身建设入手。在他的主持下,乡上形成了党委成员学习制度、党委会议议事规则、党委成员廉政建设制度、党委民主生活会制度等。在党风廉政建设方面,为将其变成领导班子成员的自觉行动,又具体制定了 “勤政廉洁制度”“党委成员分工负责制度”“领导干部值班制度”等,用制度来规范每个领导的一言一行。在抓制度落实上认真对待,定期召开党委民主生活会,通过谈心交流思想,减少误解和摩擦,达到增进团结、互相鼓励、共同提高的目的。

  在一个班子内部,由于每个领导各自分管的工作不同,正职与正职、副职与副职、正职与副职之间,处理某些工作、特别是在一些重大问题和重要事项上,难免出现意见分歧。在班子内部形成相互“谈心”的良好习惯,经常沟通思想,消除不利因素,就能统一认识、统一步调,各项工作才能够顺利开展。羊路村破泉社农民杨彦国,1990年由于乱开荒,破坏草原,群众反映强烈,乡、村干部按情节轻重对其作了罚款处理,并强制其退耕还牧。但到1993年,杨彦国对处理决定提出异议,并多次到乡政府无理取闹,还在领导干部之间制造矛盾,使彼此互相猜疑,影响极坏。面对这个棘手问题,主要负责同志没有轻信闲言碎语,而是主动坐到一起,谈了各自的看法,使得真相最终大白。之后,乡党委配合县信访办组成联合调查组于1993年再次亲临现场查看,走访群众,深入调查了解,作了果断处理,令闹事者在事实面前无话可说。这件事既教育了群众,维护了集体利益,同时使乡党委一班人的心贴得更紧了。

  乡上领导干部的摩托车用油问题在一些干部中意见很大,从1992年起,党委明确规定每人每年公用油数,节约归己,超额不补,同时对用油情况按季度向全体干部公布一次。这样既节省了公用开支,又公开了办事制度,消除了干部的疑虑。在值班期间,实行领导干部轮流值班制,不分正、副职,负责处理全乡日常事务,解决群众的疑难问题。实行领导干部包片制,规定每个成员每月用三分之一的时间下基层搞调查研究,直接了解和解决群众的具体困难和问题,架起了一座领导干部与群众之间沟通交流的桥梁。三年多时间,羊路乡接待群众350人(次),解决群众提出的问题100来件。

  在良好的工作制度运行中,羊路乡党委一班人,整体素质提高很快,正、副职都能在工作上独当一面,处理一些问题,能把握住原则。对干旱贫困山区的羊路人来说,最敏感的事情,莫过是政府发放的救灾粮款。对待这一问题,马正才的头脑始终是清醒的。他在党委会、党委(扩大)会议上讲“群众为几块钱、几十斤粮到乡上告状,不是群众多事,一方面说明群众确实太困难了,另一方面说明我们分配不公,不能责怪群众,分配救灾粮款要公正公平,严格按政策执行。”每次分配的救灾粮款,马正才都要上党委会议进行研究,形成正式文件下发各村,村上报来的花名册,不论工作多忙,他都要一一过目,只要出现不该享受者的名字,他不怕得罪人,一笔勾掉。他在党委会议上讲:“救灾粮款是政府发给群众的,是救命的,干部没有份,干部有困难,可另想办法解决,与群众争吃救灾粮款,我不干,其他干部也干不成。”党委班子成员,大都住在农村,其中不乏困难的,但在马正才面前,谁也不敢提要救济粮款的事,救灾粮款上动歪脑筋的邪路就是这样被堵住的,群众为粮、款到县、乡告状的问题也随之解决了。

  在工作作风上,马正才是很扎实的,不论什么工作,他都要求很严,提出明确的目标,一步一个脚印往下干。人称“计划生育工作是天下第一难”,而每次集中搞计划生育工作,都是马正才亲自带队,下村入户,结合实际讲政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计划生育对象都落实到了计划措施之中,按部就班予以实施。

  由于加强了党委自身建设,党委的战斗力提高了,党委在群众中的威信也提高了,使全乡农村工作和农村经济出现了新局面。

  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后,集体观念在一些人的头脑中淡化了。乡党委及时将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作为农村党支部的一项任务提出。在马正才的主持推动下,乡上制定了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规划,每年都有明确的任务目标,并且将此作为考核村级班子的重要内容。

  群众富不富,关键在支部。马正才面对全乡13个村党支部书记中,初中文化程度的仅有1人,其他年龄偏大,且大都是小学文化程度和半文盲。他的第一件事就是物色后备村干部,整建“散”的,调整“软”班子。随后,由马正才带队,组成整建村级班子工作组,很快使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年龄在35岁以下有一技之长的致富能人走上了村党支部书记的岗位。抓好村级干部的培训,同样是马正才关心的问题。他在主持乡党委工作后,积极筹措资金,创办了乡党校,对组织部下发的党员电教设备指定专人负责管理,在乡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千方百计地挤出资金,每年购置电教录像带10盘以上,为农村支部书记征订《共产党人》《农村工作通讯》《农民文摘》等期刊,并且利用乡党校对支部书记进行培训,提高其政策理论水平和带动农村发展实践能力。农村基层组织的面貌发生了变化,工作也有了新的起色,不仅能够完成乡上下达的各项任务指标,而且在发展经济上有了开创精神。

  由于连续5年干旱,羊路乡的灾情十分严重,夏粮种植只完成了年计划的53%,群众缺粮、缺水、缺钱、缺籽种,牲畜缺饲料。面对这种情况,乡党委、政府抽调乡村两级干部64人,组成了13个灾情调查组,对2261户农户的生产生活情况逐个进行调查。掌握情况后,乡领导带领一些乡村干部上新疆、走银川,先后联系了劳务输出点7个,第一季度就输出劳务3.3万人次,收入近70万元。

  堡子掌村党支书马生孝带领本村的150多人,在银川起重机厂打工,人均月收入300至400元。乡干部马鹏程组织青壮劳动力117人,在甘肃红会煤矿当采煤工,一至三月共收入19.3万元。甘草掌村支部书记杨万山,1993年上新疆,带着50多人搞劳务输出,1994年,他用赚来的钱承包了一所旅社,用的18位服务员全是羊路乡人,既增加了收人,又方便了进疆的同心人。马正才认定劳务输出是抗旱救灾的有效措施,5年来,在他的积极支持下,羊路乡共建立比较稳定的劳务基地7个,年输出劳动力3300人(次),常年在外地做工的有500人,年收入近百万元。男劳力出去了,1994年,羊路乡又与吴忠市一家绒毛厂签订合同,第一批输出女工35人,到1995年5月,全乡共输出女劳力107人。

  1994年,马正才带领3名村干部两次到新疆联系考察易地开发项目,跑了十余个县市,终于在昌吉、巩留、新源等土地资源丰富的县为本乡群众找到了落脚点,在昌吉等县建立易地开发点4个。时年5月,全乡已有96户452人西迁新疆,承包开发土地数百亩。农民买廷伏一家承包种地50亩,当年纯收入7000余元。李占学承包30亩地种大麦,当年收入近万元。同时,这个乡还有256户1343人在本区的灵武、吴忠、平罗等县市投亲靠友落了户。到1995年5月,全乡共搬迁出352户1795人,占全乡总人口的14.6%。

  乡上还动员一些人做生意,抓票子,全乡走向市场的有503人。吊堡村农民马应伏、马应祖兄弟俩,从新疆到天津做羊绒生意,年收入10余万元。群众手中有了钱,马正才又引导他们死钱变活钱,量钱办事。羊路村农民黑付平、黑付中二人在新疆新源县投资15万元,建了一座24门的机砖厂,带领本乡贫困劳力50人烧砖瓦,每人每月收入400元。吊堡村农民马应伏率先闯商海,西去新疆,北赴河北做绒毛生意。柳树崾岘村的买占俊做生意挣了钱,投资8万元在固原开发区承包70亩耕地,购买了一处7间的住宅房,日子越过越红火。见到马正才,他乐呵呵地说:“离开了山,住进了川,挖掉了穷根,日子过得真舒坦。”在他们的带动下,全乡村村有商人。据统计,全乡外出经商的农民达500多人,年纯收入150万元以上。

  发展养殖业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马正才在全乡推广养牛,鼓励农民走多种经营发展经济的路子,全乡养肉牛2000多头,平均一户一头。仅此一项,农民年收入少者数百元,多者数千元。

  乡办企业,过去在羊路乡是个空白。1993年,羊路乡党委决定建机砖厂,马正才自荐当上了筹建组长。他在任内两赴河南,吃自己背的干粮,住几元钱一天的旅店,为砖场的建设辗转奔波。第二年开春,砖厂投产,当年即实现产值15万元,还安排了80名贫困户群众就业。集体经济有了一定积累,发展各项事业也有了条件。马正才带领乡党委、政府通过各种渠道,争取资金3万余元,维修翻建校舍18间,给羊路中学和羊路中心小学建厕所8间,极大地改善了办学条件。另外争取资金2万多元,翻建了乡卫生院并为其解决周转金5000元,大大改善了群众就医条件。他还积极争取上级部门和有关单位的支持,加大投入,进一步提高了农电入户率,给群众生产生活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他还带动干部、组织在家的农民,对境内的6眼水井和22处水泉进行维修,并大力淘挖新水泉,到1995年5月,打成水窖246眼,大大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用水状况,农民吃水基本不靠国家。

  乡办企业的发展,也带动了全乡个体、私营企业的发展,出现了小型发菜加工厂、果园、缝纫部、商店等,有的还到县城、银川和乌鲁木齐等地开起了旅馆和饭馆。无商不活、无工不富的思路已深深植根于不愿受穷、渴望致富群众的心中。

  1995年8月的一天夜里,羊路乡苏家岭村新圈山社农民李万忠家发生食物中毒事件,妻子杨秀兰和3岁的两个孙女李法丹、李米乃突然死亡,另外有4人昏迷,生命危在旦夕!马正才得知后,立即召集在家的负责干部、医务人员、包村干部组成救援组,同时向县公安局报了案。当天夜里,马书记率人赶到了苏家岭,4名病人口吐白沫,昏迷不醒,因本乡医疗条件有限需急送30公里外的海原县李旺镇卫生院抢救。马正才与老战友——乡人大主席马玉昌当即组织了20名青年,通车的路坐“手扶”,不通车的路用担架抬。就这样,他们冒着倾盆大雨,在山间小道上艰难地行进。路遇清水河洪水挡路,马正才冒着被洪水卷走的危险,在齐腰深的洪水中探路成功,4名病人最终被送到了李旺医院,经诊断,均系药物中毒。李万忠家遭了难,4人上千元的抢救费谁来承担?还有3人的埋葬费如何解决?马正才提起了沉重的笔,在收费单上签上了自己的名字。后经公安人员调查,原来药物中毒的真相是农药扬到了面粉中。马正才一心为民服务的义举受到了羊路乡农民的广泛赞誉。

  在羊路乡这片年平均降水不足60毫米的地方,马正才创下了连续5年大旱的情况下,全乡农民人均年收入增长8%的奇迹。他不论干什么工作,都只图个“实”字,干的多,说的少,要求的严,检查的细,羊路乡的群众对他的工作给了很高的评价,他们说:马书记是个实干家,照他这样领着我们干下去,就一定会富起来的。一位中学老师见了马正才“溜”出一段顺口溜:兵分五路抓票子,闯出抗旱自救新路子。各级干部动脑子,群众一定过上好日子。这正是马正才这个共产党员赤诚之心的真实写照。

【编辑】:
【来源】:同心党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