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同心县委组织部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先进典型 > 正文
扎根山区计生事业无怨无悔
2018-10-08 21:13:00    来源:同心党建网   作者:    【打印本页】    字体: [][ ][ ]
2018-10-08 21:13:00

  ——记全区优秀共产党员马存国同志

  马存国,男,回族,宁夏同心县马高庄乡人,1954年8月出生,1987年1月入党,1980年3月参加工作,1980年3月至2012年8月在同心县马高庄乡人民政府工作。1989年7月被原中共银南地委、银南地区行署评为“银南地区计划生育先进工作者”,1999年2月,被自治区党委、政府评为“计划生育先进工作者”,2005年6月被同心县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06年1月被同心县委、人民政府评为“计划生育先进工作者”,2006年6月被自治区党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06年11月被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评为“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系统优秀工作者”。

  “只为你过得更好”,这是马存国和许许多多计生人最美好的初衷,也是马存国一辈子从事计生事业努力践行的誓言。马存国几十年如一日扎根山区计生事业,坚守在计划生育工作的最基层,为贫困山区的人口控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付出了自己大半生的心血和汗水。

  “天下第一难事”。计划生育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但在30多年前的山区农村,计划生育却是被称为“天下第一难”的工作。年轻的马存国却偏偏选择了这样的“难”工作。1980年马存国参加工作之初,是马高庄乡的一名干部,在经常下乡和老百姓打交道,走家串户了解民情的基础上,他发现农村之所以贫穷,除了自然条件差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生的孩子多。马存国心里明白,改变马高庄乡的自然条件是不可能的,但是搞计划生育少生几个孩子是完全可以的。这种想法驱使着他于1981年11月主动请缨担任了马高庄乡计划生育专干,干起了走家串户宣传党的计划生育政策的工作,成为了一名计生人。面对“天下第一难事”和计生干部“敲门无人开、吃饭没人让、狗咬没人挡、说话就抬杠”的现实状况,面对马高庄乡老百姓的穷苦日子,马存国毅然决然地开始了他的计生路。“天下第一难”难就难在群众的生育观念得不到彻底的转变,当时的计划生育工作,采取的是宣传教育与必要的强制性措施相结合的办法,而有些不愿采取绝育措施或受到处罚的农户,扬言要取他的人头,有的甚至在他的父亲、妻子、儿女面前多次的辱骂或威胁。有人劝过马存国“你每月拿那点工资,受那么大的苦,又要得罪人,吃不好,睡不好,还不如回家种上二亩地”。马存国却笑着说:“要让山区老百姓真正认识到计划生育政策带来的好处,我要坚持干下去,干出个名堂来!”这一干,就是几十年。

  好政策的引路人。人口的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人口增长过快,不但与经济发展不相协调,同时也会加剧教育、卫生、劳动就业的紧张局面,尤其是在贫困落后的山区,计划生育的意义就更为重大。

  1981年是同心县计划生育工作全面启动的第三年,当时的马高庄乡所辖20个行政村,76个村民小组,分布在300多个自然庄头,有3290户、16450人,人口出生率高达40‰。1982年,正是计划生育堵多胎生育的时候,刚刚担任计生专干的马存国回到老家马高庄乡赵家树村开展计划生育工作。他回村后第一件事就是找当年的同窗好友马彦仁,动员马彦仁的妻子做绝育手术,起带头作用。马存国来到马彦仁家说:“老同学我要给你给点为难呢。”“啥为难?”马存国说明来意后,马彦仁怎么也想不通:“村子里生四胎没有结扎的那么多,为啥让我这个生了三胎且没有超生的做绝育手术呢?”并说,“老同学,你和我关系这么好,我觉得你在这方面还要给我优惠,我还想再多生个儿子呢。”说完不留情面的赶走了马存国。马存国心想马彦仁的工作做不通意味着以后就要超生,其他人的工作就难度更大了。他开始三番五次的往马彦仁家跑,宣传计划生育政策,直到马彦仁答应妻子做绝育手术。在赵家树村,生三胎做绝育手术的马彦仁家是第一个,并在县上领了奖状和衣服。一张奖状成了马彦仁夫妇一生珍藏的荣誉,在这份荣誉的带动下,当年全村有40多户超生户和观望户相继做了绝育手术。在赵家树村当了32年村支书的马彦林,提起马存国是由衷的敬佩,马彦林说:“他的脾气好,群众发脾气,他笑脸相迎,从不发火;群众工作做不通,他以党的政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一次两次、三趟五回的做思想工作。我们村一年少生30多个孩子,几十年下来,最少也少生六七百个孩子了,可以说我们村的经济发展与马存国的计生工作是分不开的。”

  几十年来,为了让乡亲们的生活好起来,马存国一心扑在计划生育工作上,全乡经他做工作而做绝育手术的达9000多例,村民们的思想也开始从“多子多福”向“少生快富”慢慢转变。群众的思想理顺了,发展经济的头脑就灵活了,家家盖起了红砖瓦房,日子一天比一天好。看到乡亲们从低矮潮湿的窑洞搬进了宽敞明亮的砖瓦房,生活逐渐好起来的马高庄人不再争着比谁家的孩子多,而是比谁家圈棚里的牛羊多,马存国的脸上有了笑容,他觉得自己的辛苦没有白费。

  只为你过得更好。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在马高庄乡连绵起伏的山塬上,弯弯曲曲的羊肠小道百转千回,其中有一条山路是马存国几十年来风雨无阻踏出的一条计划生育服务路,更是马存国用辛勤汗水铺就的一条通往幸福的路。

  马高庄乡属于典型的黄土高原区,沟壑纵横,山塬起伏,乡亲们分散居住在大山深处,复杂的地理环境,使开展计划生育工作难上加难。尽管如此,在马存国的眼里,这里没有禁区、没有盲点。1984年4月的一天,手术队在距乡政府四十公里外的张井村搞计划生育工作,当时全乡没有通电,做手术照明要靠发电机发电进行。由于下乡前备足的汽油几经山路颠簸,油桶破裂造成汽油严重短缺,手术工作难以进行。如果不及时到乡政府取汽油,就要给技术人员造成许多不便。“必须连夜赶到乡政府取汽油!”说着马存国便紧了紧鞋带,徒步踏上了几十公里遥远的山路。

  出了张井村不久,夜幕降临,天空阴霾四合,山雨欲来。为了节省时间,他选择了近道——沟对坡,这样可以省几个小时的路程。当地百姓说“没有那个本事儿,就不要去张家井儿”,可以想象那是怎样的崎岖险路呀。马存国凭着自己的记忆,一步一步向沟对坡攀越。就在此时,天空电闪雷鸣,倾盆大雨哗哗往下倒,每前进一步都有滑倒滚下山沟的危险。马存国没有退步,没有犹豫,他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就是天亮前必须把汽油背到张井村。雨越下越大,天黑的伸手不见五指,马存国借着闪电的刹那光亮摸索前进,实在看不清,就爬在地上用手往前摸,爬着摸着,他感觉有点不对劲,一声炸雷之后,马存国惊出一身冷汗,再差一步就是悬崖。他调整了方向,继续一步一步往前爬,近二十分钟的大雨过去了,月光渐渐地露了出来,但马存国浑身上下湿透了,湿裤子沾着腿,湿衣服贴着身,他来不及停下来,拧拧衣服上的水。到了乡政府他背上20多公斤重的汽油速返张井村,当许多人还在梦中时,马存国已经将汽油背到了张井村,保证了手术工作的正常进行。

  原同心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局局长杨宗麒说:“计生工作开展的好不好,关键在于计生专干,一个好的计生专干就等于是一所好的人口学校,是一个宣传员、讲解员、服务员。”而马存国心里牵挂着每一个服务对象,他惦记着还需要帮助的群众,群众的困难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除了力所能及地给予帮助外,他认定只有实行计划生育才能让乡亲们的日子好起来。1998年4月18日,乡计划生育手术队进驻白阴洼村搞计划生育工作,四社回族村民马彦珍之妻虎正兰生育了3个孩子,是结扎对象,但因为家中有常年卧床不起的三个瘫痪病人(马彦珍的哥哥及两个妹妹)无人抚养而犹豫不定,为此全家人十分苦恼彷徨。当虎正兰被马存国和手术队好不容易动员着上了手术床后,三个瘫痪病人个个放声大哭,“我们这下可无人照料了……”,哭声影响了躺在手术床上的虎正兰,她一下翻起身,离开手术床,拒绝做手术。面对这种状况,马存国一边耐心的给虎正兰和马彦珍做思想工作,一边将自己身上仅有的50元钱捐给了三个瘫痪病人。在他的带动下4名计生干部及手术队技术人员每人捐款20元。这种场面,极大地感动了虎正兰,她激动地劝导三个瘫痪病人说:“计划生育工作是党的政策,咱家庭困难,如不采取措施,就会越生越穷的,抚养你们三人是眼前的困难。”说着她跑出家门,找了邻居商议了抚养三个瘫痪病人的办法,然后上了手术床,做了绝育手术。

  马高庄乡的老百姓记得,马存国的工资给家庭困难的节育对象没有少捐;马存国的儿女们记得,父亲为了工作长期在外奔波,很少顾家、顾子女,他们多想享受同父亲在一起团圆的温暖和快乐,可父亲经常令他们担心,受他们抱怨,而又让他们敬重;同心县计生局以及马高庄乡的领导、同志们记得,马存国同志自参加工作至今,面对家庭的清贫和子女无法就业的现实困难,他从没有向组织提出过任何要求,还常常瞒着领导,甚至连该报销的车费、差旅费都没有报销过;父亲长期重病,他为了坚持工作,只在父亲临终前见上了最后一面。

  他,走千家万户,却与他们不沾亲也不带故,而他们却亲热地把他当成是“自家人”。几十年来,为了调查人口基本情况,宣传计划生育政策,他所走过的路不计其数,他所进过的门不计其数,马高庄乡的山路有多长,马存国走的路就有多长。在这些弯弯曲曲的山路上,洒下的是马存国辛勤的汗水,铺就的是山区老百姓的幸福之路。

【编辑】:
【来源】:同心党建网